红色•记忆 | 半生戎马天下,半生心系石化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殷夫《别了,哥哥》
在中国石化,有这样两位老兵,
一位曾顶着飞机的轰炸造过手榴弹,
一位曾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
一位1921年出生,与党同龄;
一位1949年入党,党龄与共和国同岁。
与党同龄,
见过多少苦难与屈辱,
就有多少光荣与自豪
100岁的孙长海,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笑声朗朗。在接受采访前,他特意戴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获颁的奖章。
旧社会苦得不得了。在我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大概读了两年书就不读了,学费书费交不起......
1941年7月,我加入了八路军,1943年1月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员。
△ 孙长海老人为记者讲述自己入党的经历
孙长海特别强调,自己只用1年半就入党了,这是“进步得很快的”。
在那个年代,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成为八路军后,孙长海就被派去制造手榴弹。
在山东沂蒙山区鲁中军区兵工厂,工人们捡来废弹壳,手工重新装药,制造新子弹。土法制造手榴弹极其危险,而且兵工厂还是敌人轰炸的主要目标,但孙长海只要想到为前线送弹药,就充满干劲。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后孙长海被调到了上海炼油厂(现高桥石化)。建国初期,厂里仅有6座小油罐、4座破仓库。
上
炼
的
昔
今
A Story of Time
滑动解锁历史
孙长海进入上炼时,正值工厂艰难起步期。
“那时候不分周末,工作很辛苦,晚上还要加班加点,都是靠人力。”孙长海回忆上炼的发展。
工人们硬是一锤接一锤地在积贫积弱的新中国锤出一个产值近亿元的炼厂。
苦日子到头了,
现在的生活是曾经想都不敢想的
在孙长海看来,现在变化太大了,“楼都100多层,地铁像是蜘蛛网,国家太好了”。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孙长海心里仍有着不变的惦念。
△ 孙长海老人经常会翻阅《中国石化报》
临近采访结束,他翻出了保留的5月14日《中国石化报》,头条文章《中国石化奋力推进炼油业务率先迈向世界领先》写道:“中国石化千万吨级炼厂达到14座。”
“包括高化吧?” 孙长海展开报纸,抬头问道。
“是不是还有镇海、茂名、金陵……”退休已经40年、100岁高龄的孙长海缓慢数道。
这位戎马半生的老人,
居住在贵州赤水
淮海战役分三个地方,我主要打的是第二个地方。
为了我们打啊杀啊,都要看不清谁是战友谁是敌人了,为了不误伤自己的人,我们一天换好几道口令,还在胳膊上裹布作区分,白天红布,晚上白布……
1948年12月底,马上就要元旦了,我们又冷又饿。国民党的飞机就在我们头顶飞,有时候他们空投食物投错了,我们就去捡回来填饱肚子……
△ 年轻时的周朝阁,面容素净,眼神坚定
打仗时,周朝阁被手榴弹的巨响震破了一只耳膜,再加上衰老,93岁的他几乎完全失聪了。因为耳朵不好使,不论记者说什么,他都以为在问他过去的事,便自顾自地给我们讲起了那段历史。
△ 周朝阁老人讲述参战经历
“我听到村里人说河对岸有人抢劫杀人,我好想参军,我问我娘为什么不让我去打仗?等我听到他们说可以报名当兵,我就去了,那时候好高兴啊,有很多人欢迎我们入伍,我唱着歌就进了军营。”
讲到这里,他突然唱起了歌,唱的是他参军那天的歌,唱着唱着就站了起来,挺胸抬头,学着当时自己唱歌进军营的样子。
支撑老人从战场上存活的东西,
变成了他毕生的信仰
△ 周朝阁老人荣获的勋章
虽然耳朵不好使了,但老人的眼睛勉强还能看清。周朝阁的老伴说,他每天都读报、看新闻联播,边说边从沙发垫子下掏出一沓报纸,这些都是周朝阁的“精神食粮”。
报纸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勾划的重点,有几张刊登总书记讲话的报纸软塌塌的,折痕很深,不知主人已翻来覆去地看过多少遍。
老人曾讲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解放前他最光荣的事是参加革命斗争,这是他一辈子的财富;解放后他最光荣的事是成为一名石油人,为国家做好后备资源保障。
前半生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后半生为石化事业鞠躬尽瘁。
两位老英雄经历迥异,
却殊途同归。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
苦可以不用吃了,
但精神不能丢,信仰不能变。
石油梦,红色梦,
是他们一辈子都在不断努力和追求的梦想。
图片记者 章铮 胡庆明
文字记者 符慧 屈冰 徐峥辉 卢佳
视频来源 石化V视
设计 剪万鹏
编辑 屈冰